每个人心中的“博物馆”
刚搬进新家时,不禁感叹:空间真大。眼睛所到之处,简洁明快。但心里有个声音,把新家定义为新的大房子。
装满1个空间容易,建造1个家,却总不免让人绞尽脑汁。
人总是按自己的需求、喜好、角色,用心装扮自己的家而不自知。也直到装扮完成的那1刻,你对房子的认同感,在你心里渐渐地清晰为“1个家”,到最后,哪怕和我1样,每年读1次山下英子的《断舍离》,也难以下定扔东西的决心。
人1旦与物品建立起感情,则意味着这件物品,不止有来历和用途,还承载着你对某个人、某件事的记忆。
所以,别人的东西难以触动你,你自己的东西,却难以潇洒地丢弃。小时候的日记本,藏着你不愿与人分享的秘密;结婚时买的家居服,鮮艳、喜庆,不舍得把它穿旧,也1年又1年地选择珍藏;少年时养过蚕宝宝,它留下的蚕蛹,令人感叹造物主之神奇,久久看1次,会心1笑;弟弟去内蒙古买的木雕手镯,大得戴在手上会掉,收起来因这是他的美好祝愿。
在感情中,物件的用途不是他们被丢弃的理由。只要你内心深处珍惜这段人生经历,与之相关联的东西,就记录着曾经的你,就是弥足珍贵的。
生命来来往往,来日并不方长。
人们凭着美好的回忆,细心保护着自己的老物件,哪怕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毫不起眼,甚至1文不值。物件的有用与否,的确能帮很多搬家的人,更快地厘清自己与过往经历的相关物品的关系。
但“有用”,如果只是判断1件物品的留存必要,那难免太过肤浅。
曾经去1位朋友家里,发现搬了新家的她,还保留着小时候的贝壳工艺品,现在看着土气,但是它是1段回忆,多年前就曾受其他小朋友羡慕眼光的洗礼。
我自己扔过1双穿了7年的羊皮鞋,其实利用率最高的,不过是买的前两年,但是它是我涨薪水后给我自己的激励。第3年至第7年我就算极少穿,每次看到,都能想起第1次涨薪水时的欣喜之情。后来的几次涨薪水,终究是不1样了,境遇变了,人成熟了,人的心情很难被打动或打击,回不去了。
我佩服那些能快刀斩乱麻、果断扔东西的朋友,这样的“极简主义”,每天都不会被物品牵绊,去哪儿都能轻装上阵。
但我也佩服那些大扫除时,把物品擦干净放回柜子里的朋友,她们不是不懂东西有用与否,只是不喜欢以物品的价值决定去留。在他们的心底,有1间属于自己的“博物馆”,记录着无法言说、自己珍视的旧时光。
或许,经历是每1个回不去的自己,别人不理解不要紧,自己清楚,选择铭记,足矣。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