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
被誉为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的《易经》有曰:“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。”其智慧的箴言指明了富有亨通之道,揭示了成功的秘笈。
大车以载释义:大车材坚,能载重物。比喻人有大材,能够胜重任。“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”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刚而能柔,谦而能容,道德积累于内,就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其中,才能够稳健行驶,无往不利。
“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”的典故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典故讲到:有1次,孔子去卫国,学生冉有替他赶车。卫国都城之中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孔子看着这景象,脱口而出:“好多的人啊!”学生冉有听到夫子的赞叹,便问道:“人口多了,下1步应该做什么呢?”孔夫子回答说:“当然是让他们富裕起来。”冉有又问道:“那么,等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呢?”孔夫子说:“教育他们学知识。”
那么,在塵世中怎样才能走上富裕之路,并且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文明修养,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呢?这就需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,先让生活富裕起来,并且要加之教化,让人们的头脑也丰富起来,同时还要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,如此才能实现万事亨通,皆大欢喜。
可见,大车以载,所载之物不仅是财富,它还包括:丰富的物质,膏粱锦绣;渊博的知识,学富5车;德高望重的品质,厚德载物。这意味着,只有准备好、蓄积充足的物质,习得丰富的知识,积淀厚重的品德,人生才能够左右逢源,避免祸患。
然而,如何在颠簸的人生旅途上实现“大车以载,积中不败”?对于这个问题,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荀瑶的行为便可揭晓答案。春秋时期,晋国的4大家族把持朝政,国君形同虚设。在荀、韩、赵、魏4大家族之中,以荀家势力最强。荀家的族长荀瑶是个极其贪婪之辈,他自恃兵强马壮,便要吞并其他3家,独霸晋国。荀瑶的谋士认为时机未到,向荀瑶进言规劝:时机未到,切莫轻举妄动,避免腹背受敌。荀瑶不听其言,执意孤行,向3家索取疆土。可是,不甘忍气吞声的赵无恤,无视手下的胆怯与懦弱,坚决不肯让步。而荀瑶不改初衷,于是就勾结韩、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无恤,约定灭掉赵家之后,3家来分赵家的土地。赵无恤节节败退,最后困守晋阳城。晋阳城坚固无比,易守难攻,3家联军围了两年也没有攻下。后来他们改用水攻,掘开汾水的堤防灌城,眼见大水就要淹过城墙的时候,赵无恤派人潜入韩、魏两家军营劝说:“荀瑶恃强凌弱,已非1日。你们恐遭祸患,方才无奈出兵相助。如此1来,倘若赵家灭亡,荀家的势力更强了,你们岂不更会受其压迫?荀瑶志在灭我等3家,忍耐和退让都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,与其日夜恐惧被他吞并,不如我们联手,灭此大患。如何呢?”
韩、魏两家被说中了心事,反复思量后,毅然倒戈,与赵家合力剿杀荀家。荀瑶不料有此突变,猝不及防,顿时乱了方寸,招架不住,荀家兵团全军覆灭,荀瑶满门被杀,他的族人也无1幸免。
自命不凡的荀瑶,之所以没能得到“成功”的结果,反而身死族灭,关键就在于他1味贪心,不知约束自己,给对手留有余地,而冒天下之大不韪,弄得天理不容、人神共愤,因此也就难免得到这样的下场了。
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。“积中不败”——“中”有所“积”,才能不败。打仗需要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这是胜利的保障;任何考试、应聘,如果满腹诗书、胸有成竹,虚怀若谷,必然金榜题名;对于胸怀远志者而言,厚德才能载物,宽厚事成多,高名意自过。只有以宽厚的仁德来承载万物,承载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,并且像大车承载重物1样,与时俱进,才能指日成功,大获全胜。君子不仅仅能够做到厚德载物,还要做到如车轮1般滚滚前行,不断地丰富自己,完善自己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。
值得强调的是,在名利面前,淡泊名利是1种境界,过分追逐名利是1种贪欲。如果志士仁人都能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,1个民族必然能保持长期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。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