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重如仇

  1
  
  中国人的词汇中,“恩”是个意味深长的字眼。恩赐、恩泽、恩宠、恩惠……恩重如山,知恩图报。
  
  然而,唐朝有个“恩重如仇”的故事,颇可玩味。
  
  唐肃宗时有个官员叫李勉,自幼勤读经史,成年后沉静文雅、清正严峻,素有德望,不威而治。李勉任开封县尉时,有1次审问狱囚,注意到其中有个人神色自若,对答不俗。李勉突生感动,就释放了他。
  
  此后过了数年,李勉被罢官,闲游来到河北地界,竟偶然碰见了那个被他释放的囚犯。囚犯十分高兴,把李勉带回家里,好生招待。
  
  囚犯悄声告诉老婆说:“这就是让我活命的恩人,我们怎么报答他呢?”老婆说:“给他1千匹上好的绢缎,够吗?”他说:“不够。”老婆说:“两千匹够吗?”他还是说:“不够。”老婆说:“如果这样还不够报答,不如杀了他。”囚犯瞬间愣怔,但转念1想,又觉得有道理。
  
  囚犯的家仆在旁边听到这番话,心下同情李勉,就偷偷把囚犯夫妻密谋的事情告诉了李勉。李勉匆忙穿好衣服,上马逃逸,连夜跑了1百多里,到了1家旅店。
  
  店主人说:“这片区域晚上多有猛兽出没,你怎么敢独自走夜路呢?”李勉犹豫1番后,把原因讲给店主人听。话还没说完,忽然有个人从梁柱上跳下来,嗟叹道:“我差点误杀了品行高尚的人。”话音未落,人就消失了。次日天还没亮,那个“梁上君子”携带着囚犯夫妇的头,来给李勉看。
  
  我在李肇的《唐国史补》中读到这个故事,到此处,才明白“梁上君子”应该是那囚犯夫妇雇用的刺客。
  
  2
  
  自幼习得的伦理教育,让我们熟知太多“快意恩仇”的故事:春秋战国的赵氏孤儿恩仇、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、金庸的书剑恩仇……白居易说过“何异浮生临老日,1弹指顷报恩仇”,陆游说过“恩仇快报复,祸福出笑颦”,龚自珍说过“吟到恩仇心事涌,江湖侠骨恐无多”,鲁迅先生说过“度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1笑泯恩仇”。
  
  这些恩与仇,大都是功利纠结出来的累赘。
  
  与人结识,我不想要恩重如山,更不想要恩重如仇,只想要1点不妨害公义的寡淡。
  
  交朋友也1样,先看这个人淡不淡,再看这个人有趣还是无趣。
  
  日常寡淡从容,遇变崖岸不移,去看侯孝贤的《刺客聂隐娘》,再读几遍韩昌黎的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,就会明白,气韵恬淡的人,身上会散发出或隐或现的慑人光芒。
  
  3
  
  其实关于李勉,还有另外两个小故事,值得写在这里:
  
  李勉少年时家境贫寒,在梁宋地区(今河南开封商丘1带)游历,与1个儒生同住1家客栈。儒生病重,临死前将自己带的银子交给李勉道:“希望你用这些錢将我埋葬,多余的银子就送给你。”李勉答应了,却在安葬儒生后,暗中将剩下的银子放在棺材下面。后来,儒生的家属前来道谢,李勉与他们1同挖开坟墓,拿出银子交还他们。
  
  李勉为江西观察使时,部下有人因父亲生病,按照迷信的方法,制作了1个木偶,写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,埋在土中。后来,此事被人告发。李勉说他是为父亲禳灾,值得同情,没有追究此事。
  
  可见,恩德不作为恩怨的尺度,人情简约作为情义的境界,古已有之。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

发表评论
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wmdhb.cn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#log/log-2822.txt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wmdhb.cn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spider.class.php on line 29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