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“伪勤奋”

  01
  
  前几天跟1个学长交流,他给我讲了1个故事。
  
  刚毕业那年,他和1个同学1起进入了同1家公司实习。
  
 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,他每天第1个到公司,最后1个离开。实习期间,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。而他的那位同学,每天掐着点来,又掐着点走。两个月后,公司考核转正,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。结果,他没能转正,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。
  
  他很气愤,发了1条朋友圈吐槽:“60天的勤奋努力,不过是个笑话!”
  
  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,发给了他两份业务报告,1份是他的,1份是那位同学的。
  
  他的那份报告,密密麻麻几千字,内容却中规中矩。
  
  与之相比,另1份报告,虽然只有千余字,但是逻辑清晰,重点突出,让人1目了然。
  
  最重要的是,在战略分析那1栏,他只草草提了1句,而他的同学却浓墨重彩、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。
  
  原来,在他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的时候,他的同学已经把策略层面的问题研究透彻了。
  
  豆瓣上,有个叫“杀死伪勤奋”的小组,里面有这样1句特别扎心的话:
  
  “机械式努力的背后,不过是1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。这看起来是勤奋,其实是脑子的偷懒。”
  
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不是努力的程度,而是思维的深度。
  
  没有深度思考,所有勤奋都是白搭。
  
  就像我的那位学长,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,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“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”,而忽略了思维的精进。
  
  直到最后才發现,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
  
  02
  
  “麦克阿瑟天才奖”获得者塞德希尔·穆来纳森有句名言:“对任何1个组织而言,留1定的余闲都很重要,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,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。”
  
  同样地,对于个体而言,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1定的余闲时间,来思考充电,升维自己。
  
  作家李尚龙曾在新东方当老师。
  
  在那里工作的最后1年,他向排课的领导提出了1个要求:周末晚上不上课。
  
  有同事劝他:“这样你1个月少赚45千块呢!”
  
  他咬了咬牙,但还是说:“别排了吧。”
  
  之后,每个周末的晚上,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赶去公司上课挣钱的时候,他却待在家里读书、看电影、写读书笔记,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方向。
  
  结果现在,教培行业没落,他的同事们,要么无奈失了业,要么被迫转了行。
  
  而他,已经成了1名畅销书作家,年入百万。
  
  1个人的思考深度,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。
  
  就像李尚龙,他没有和他的同事1样,日日在工作的旋涡里打转儿,1味穷忙。
  
  相反,他把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剥离出来,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,不断找寻新的人生路。
  
 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《随想录》里写道:
  
  “人只是1根芦苇,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,但他是1根会思考的芦苇。”
  
  我思故我在。
  
  人,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,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,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。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

发表评论
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wmdhb.cn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#log/log-2113.txt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wmdhb.cn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spider.class.php on line 3014